新闻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交流合作】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新周院区、陕西省新周精神病医院执行院长吉星一行来访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

时间:2025-04-25点击数:

分享

4月24日下午,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新周院区、陕西省新周精神病医院执行院长侯吉星团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李睿敏副教授一行来访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以下简称“平台”),双方围绕可穿戴脑电信号采集传感新技术研发、临床应用及产学研协同等议题展开研讨。会议由平台智能穿戴监护与电磁诊疗团队负责人、电气学院李江涛教授主持,平台副主任薛睦参加座谈。

薛睦代表平台对各位专家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分享了平台在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他指出,平台始终秉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理念,通过建立高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已形成集科研协作、技术转化和设备共享于一体的创新服务体系。平台将重点推进与各医院、高校等机构的战略合作,共同构建“临床问题发现—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落地”的完整创新链条。通过搭建医工交叉的协同创新网络,有机整合临床资源、高校研发和产业转化优势,着力突破医疗领域的技术瓶颈,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侯吉星重点介绍了基于四诊量化的智能中医在儿童多动症及孤独症筛查与诊断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他阐述了项目的学科背景与研究现状,指出传统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在儿童精神健康领域应用的局限性,以及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量化诊断的创新意义。侯吉星提出,项目将依托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临床资源,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技术力量,共同攻克多模态中医数据融合、智能算法开发等核心技术难题。他表示,团队将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推动儿童多动症及孤独症的早期筛查与精准诊断,为提升儿童精神健康诊疗水平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李睿敏介绍了基于视频动作分析的DCD辅助诊断研究。针对传统诊断工具(如BOT-2、MASC-2)存在的运动细节捕捉不足、筛查效率低等问题,团队创新性地采用视频分析结合AI算法,实现儿童运动表现的自动化评估。该技术不仅提升了诊断客观性,还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便捷的初筛工具。团队后续将优化算法并扩大临床验证,推动技术在DCD早期识别中的应用。

会上,三方聚焦便携式脑电信号采集、多模态认知评估等关键技术,电气学院赵政副教授、航天学院徐业银副教授、金华市中心医院电生理科俞剑昀主任、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GCP办公室秘书张蕊主任、儿少科党云皓主任等成员分别从技术研发、项目实施与临床实践角度展开深度讨论。

会后,座谈人员一同参观平台智能穿戴监护与电磁诊疗实验室。

团队简介:智能穿戴监护与电磁诊疗团队主要研究心脑血管多物理生理活动的产生及时空耦合特性,并通过关键电信号的采集技术与处理算法攻关,开发小型化穿戴式智能心脑血管健康监护与诊断技术与设备。现已成功研制穿戴式脑电环、穿戴式无扰心电衣、ECG-SCG联合监护设备、高密度喉肌电设备、便携式X射线影像仪等系列设备。